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概要】 面对经济危机,日本政府两次动用政府基金,以挽救濒死企业。但其实际效果来看,政客和官僚们作秀的成分更多了些。因此,被夸大作用的政府基金,往往过度考虑保障就业和民族情绪,从而无视市场原理,其结果是延缓濒死企业的淘汰过程,消耗更多社会资源。                                 

原载『资本交易』2011年3月号

经济危机后各国政府出面收拾残局,无一例外的是动用政府资金和信用能力,挽救濒死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近有美国政府援手GM,远有中国政府通过信达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资产。而泡沫经济后的日本政府设立的再生基金,表面上似乎成绩不菲。然而,深究其实,我们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会作秀的机构而已。

1.完美之秀:政府再生基金及其

首家日本政府的再生基金的正式名称为“产业再生机构”,是2003年4月16日根据专项立法的『株式会社产业再生机构法』设立的特殊公司,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持有该公司过半数的股票,其他股东为民间金融机构。

作为日本的金融再生计划的一环,产业再生机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财务手段,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重建,同时也缓解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具体说来,首先用两年时间确定援助的对象,从对象企业的非主办银行(Main Bank)手中以折扣价格集中收购其债权,然后要求主办银行减免其一部分债务,并通过债转股等手法进行重建,经过对亏损业务的整理等重建步骤之后,接下来在三年之内对该企业的债权或股份等进行出售,完成整个重建的过程。

当初计划持续5年时间,但产业再生机构于2007年3月表示因提前完成了再生任务,机构宣告解散,实际上只存在了四年的时间。覆盖了运输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批发零售业、矿业、制造业、日用品、医药等行业,其中著名企业包括钟纺集团(Kanebo,大型日用化工品),大荣集团(Daiei,最大零售商),大京(Daikyo,大型不动产开发商),三井矿山(Mitsui,中型采掘业)。

根据2007年6月5日正式发表的清算结果,产业再生机构剩余财产金额共940亿日元,其中向股东分配507亿日元,上缴国库432亿日元。除此以外还一共实现了312亿日元的税收。也就是说,在产业再生机构存在的4年时间里,不仅没有对日本国民造成负担,而且还成功实现了盈利。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长期信用银行的再生案例。日本政府在投入8500亿日元巨额资金处理不良资产后,以10亿日元的低价专卖给外资并购基金Ripplewood,而基金从新生银行再生(重新上市)中获取1000多亿日元的高额利润后,甚至都没有给日本政府交连一日元的税。相比之下,产业再生机构的成绩可谓是完美之至了。

[subtitle=]

但是,两年后的一个跟踪报告颠覆了政府基金的观点,那个近似完美的再生却只是一个浮云,至多也只是一场精彩的作秀而已。

根据日本最大信息公司帝国数据库(TDB:Teikoku Data Bank)2009年9月所作的一项统计,产业再生机构所支援的41家企业中,从重建手法上看,转卖给基金公司39%,转卖给实业企业29%,营业权转让15%,公司分割12%,合并5%,其中转卖给民间股权基金公司为最多,这说明接近四成至少从股权资本关系上,没有完成重建,企业再生的最后一棒还是要交给更为专业的民间基金公司。

另外,从已判明的28家企业再生计划的完成情况上看,约有四分之三未能实现当初计划的目标(主要是销售收入,营业利润等),同时,在已判明的33家企业财务状况中发现,在支援结束之后,约40%的企业未能维持健康的财务状况,再度陷入了恶化。

2009年时的这样的结局,明显和两年前基金的完美解散大相径庭,但却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因为,当时的执政党自民党已沦为在野党,名扬一方的CEO齐藤华丽转身为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社长,COO富山则重操旧业,成为民主党新的再生基金“企业再生机构”的重量级人物(后辞职),这是后话。真正的当事人的企业,却没有这么好的去处了。其中,著名案例之一的钟纺集团,几经倒腾之后,终于消声蹑迹了。

2.不了了之:钟纺再生案例

创立于1887年的钟纺集团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创业初期的主要业务是纺织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钟纺在纤维产业的营业额曾经排名日本第一,然而由于战争中美军的空袭等原因,钟纺的经营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战后复兴几乎要从零开始。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钟纺发展成了涉足纺织、化妆品、食品、药品、日用品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集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钟纺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使其到达了辉煌的顶点,成为当时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案例,经常出现在经营学教材中。尤为突出的是钟纺的化妆品事业,由于采用了成功的销售策略并启用了明星偶像作为代言人,七十年代钟纺的化妆品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直逼当时业界第一的资生堂。

进入八十年代泡沫经济全盛期,钟纺在一部分高利润业务的光环照耀之下,没有及时纠正期多元化战略,对亏损业务果断地进行分离,也失去了进行结构调整的良机。

但泡沫经济崩溃后,除化妆品之外的业务部门的低效甚至赤字,开始逐渐被钟纺管理层所注意,但是他们应对措施不是放弃多元化经营,而是采取了做虚假账目的办法对未能完成营业目标的事实进行粉饰。从1991年开始,钟纺开始用虚增集团内交易的营业额等方式进行粉饰决算,由于业绩始终没有改善,一直依靠化妆品业务的盈利苦苦支撑。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日本企业开始采取国际会计标准,按此标准,钟纺的合并结算将为赤字,近十年来的粉饰财务将暴露无疑,被摘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钟纺再次选择了做假帐的手段,掩盖2001年度已经出现的资不抵债的事实。

[subtitle=]

终于,2003年度3553亿元的债务缺口被暴露出了。财务报表正式发表之前的2004年2月16日,钟纺集团与其主力银行的三井住友银行共同表示向产业再生机构申请援助,而此举表示钟纺实质上进入破产程序。3月10日,产业再生机构正式决定对钟纺株式会社及其旗下34家公司提供援助。

产业再生机构决定向钟纺提供贷款的同时,对钟纺进行业务重组,以保证其盈利部门的生命力。根据产业再生机构的设计,钟纺集团成立一个新的子公司“钟纺Boutique”,将其旗下的核心业务的化妆品注入钟纺Boutique,并向该公司进一步出资140亿日元。产业再生机构也向钟纺Boutique出资860亿日元,并提供2800亿日元的贷款。这样,钟纺Boutique得到共3800亿日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将作为化妆品业务转让的代价支付给钟纺公司,作为其重建基金。这样就将钟纺集团的盈利业务部门独立出来,保证了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接下来,产业再生机构于2004年7月30日,支付1108亿日元用于收购钟纺集团旗下其他34家企业的银行债权。2005年12月,在经过再生改造之后,产业再生机构决定将所持的钟纺Boutique股份共86%转让给花王株式会社,钟纺Boutique在被纳入花王旗下后,更名为“钟纺化妆品”,同时被转让的,还有“钟纺”的商标使用权。

同时,将统括其余业务的钟纺集团股份共32.11%出售给了名叫Trinity Investment的公司,这是一家由日本三大独立系股权基金MKS Partners(已解散)、Advantage Partners、Unison Capital共同运营的特设公司。Trinity Investment通过TOB(要约收购)获得了钟纺约85%的股份,随后更名为Kanebo Trinity Holdings,钟纺集团也随之退出证券交易所。三家基金对于钟纺也进行了业务重组。

2007年,也就是钟纺创业120周年之际,绝大多数由基金成员组成的钟纺董事会决定向股东大会提议将钟纺解散。钟纺的日用品、药品、食品业务被保留下来,转让给Kanebo Trinity Holdings,其余业务则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吸收了钟纺业务的Kanebo Trinity Holdings公司将其名称更改为“Kracie Holdings”。至此,钟纺公司120年的历史,被画上了一道沉重的休止符。

两年之后,2009年9月,由基金公司主导,将Kracie转卖给大型染发剂公司Hoyu。根据发表的信息,Hoyu先收购Kracie集团的60%股份,余下40%股份将在今后三年内收购。由此,钟纺集团不仅名字从公众的眼中消失,其作为独立企业也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

2004年产业再生机构收购其债权,到09年纳入Hoyu旗下的五年时间,经历了由政府基金到民间基金再到实业企业的再生计划,但并未见有起死回生之迹象。钟纺的消失只是被推迟了五年而已。

[subtitle=]

3.新瓶老酒:民主党的再生机构 

无独有偶,以雷曼的倒闭为契机的新一轮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企业面临着比泡沫经济崩溃时更为严峻的考验,结束自民党六十年独裁,登上执政党座位的日本民主党,在诸多的经济政策上与前任政权大唱反调,但却在企业再生计划上几乎是照单接受前任的模式。

在钟纺集团从历史上彻底消失后的一个月,2009年10月14日,日本民主党鸠山由纪夫内阁宣布设立新一代的产业再生机构“企业再生支援机构”。政府将企业再生支援机构的作用定位为“对拥有有效的经营资源却担负过重的债务的中坚、中小企业及其他企业的业务再生进行支援”。该机构同样设定存在期限为五年,并且主要股东还是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很显然是产业再生机构的重生。新机构由政府出资100亿日元,130家民间金融机构集资100亿日元,同时还准备了1兆6000亿日元政府贷款额度。

为了表明与自民党的不同,新的企业再生支援机构特别强调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然而,新机构开张之际,选定的第一个支援对象却是巨大型企业——日本航空公司(JAL)。

高成本高福利的著称的日本航空,加上金融危机的打击,经营陷入了困境,出现资不抵债。2010年1月19日,日本航空集团正式向申请企业再生支援机构的援助,进行经营重建。机构也派出与民主党关系密切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主刀。

到今年2月底为止,企业再生支援机构共对包括日本航空在内的十一家企业出资,除日航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政府主导的汽车模具第二大公司富士科技与第三大公司宫津制作所的合并。

2010年9月,企业再生机构对富士科技出资53亿日元,追加贷款30亿日元,加上相关银行债转股43亿日元,支援总金额为126亿日元。同时,富士科技以此资金收购宫津制作所,合并后的公司将站全日本份额的14%左右。

然而,日本经济媒体对此并不评价。首先,面对日益萎缩的国内市场,两者的合并充其量是抱团取暖式的弱弱联合,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其次,由于此前业内首位公司荻原(Ogihara)被泰国公司收购,政府可以以防止日本汽车行业看家之宝的模具技术流失海外(主要是中国)的名义,说服民众和媒体。但正如『东洋经济周刊』所说,此举是“以支援企业之名,寻找再生机构存在的必要性证明”。标榜与自民党不同的民主党政权,在企业再生方案上,仍然未脱出作秀的俗套。

目前,日本经济界也在重新思考政府在企业再生中的作用,过多地考虑就业,或者保护民族企业,而无视市场原理的政府基金,更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至多只是延缓企业淘汰的过程而已,而其结果是使得全社会消耗更多的经营资源。其反省的结果,应该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尤其是专业并购基金的作用,而来自中国的并购资本也将有其活跃的一席之地。

话题:



0

推荐

孙田夫

孙田夫

13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Chinalyst投资顾问公司CEO。 旅日20年,先后任职于数家日本金融公司,2009年5月北京创业,现专注协助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

文章